惠州博罗县松树岗村的空中田园,让不少本地村民实现了就近就业。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由琼 万稳龙 摄
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组织河源当地农企参加深圳绿博会,助推河源打赢脱贫攻坚战。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 鲁力 摄
关键词
保障和改善民生
秋天的广东惠风和畅,硕果累累。丰收的广东大地上,回响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的殷殷嘱托:
“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党的一切工作就是要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谋幸福。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家政服务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一件一件办好”……
总书记心系人民群众,一句句饱含深情的寄语鼓舞人心,广东干群正以更加奋勇的姿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奋进。
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奔头
“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永庆坊,指出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10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视察的消息,很快在老广中传开。广州猎德村68岁的村民李志桓开心地说:“得益于改革开放,村里才有今天的新貌。”
与永庆坊相似,猎德村曾是个脏乱差的城中村。2007年,猎德村启动全面改造,村庄面貌得到根本改变。如今的猎德村,过去的矮瓦房、握手楼已不见踪影。在整洁的街道边,现代化高楼与古祠堂等岭南水乡特色建筑交相辉映。
“我们村在改造的过程中,传统和现代融合得很好。”李志桓说,如今,村民住着舒适整洁的楼房,每天还可以在村内散步、赏鱼、观花。村里的老祠堂经修缮后也保存完好,每年都会在这里举办传统习俗活动,村民的凝聚力越来越强。
“村里的发展一天比一天好,大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旺。希望后辈们不忘初心,继续奋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李志桓说。
广州杨箕村村支书张建好与几位老党员对生活和时代的变化也深有感触。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的重要论述,她连叹“十分感动”,“想起40年来一步一步闯出来的致富路,十分不容易”。
张建好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1976年,年仅28岁的她当选为杨箕村党支部书记。1987年,杨箕村率先创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股份经济组织——村股份合作经济联社,收集村民的闲散资金办企业,杨箕村成为广州第一个产值超亿元的村。2016年,杨箕村完成城中村改造,发展再次提速。“今天的发展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张建好说,改革开放让村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但他们不会满足于现在的发展成绩,要以更高的标准,谋划“下一个40年”的发展。
这几天,张建好与同事到清远山区扶贫,她以杨箕村脱贫致富历程为例,鼓励贫困村的村干部们拿出“闯劲”,让精准扶贫政策落地开花。
27岁的林青武是广州京溪街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他带着年轻的团队完善社区服务,让城市老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社区公共服务,让我们感受到了工作的价值。”林青武目睹了城市居家养老向社会化养老的转变,目前,该服务中心涵盖了京溪街道16个居委会,日常服务整个街道4700多名老人。“老人家不出远门就可以获得好的照顾,他们开心,我们也很开心。”
以长者食堂这项惠民项目为例,服务中心在大配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提供单一餐饮衍生出多元服务。“多方联动,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和志愿者的作用,方便了辖区内老年人的生活,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居家养老服务。该中心目前有近20名“90后”年轻人,占服务人员总数的近六成。“有些老人不放心年轻人的护理服务,我们设身处地为他们考虑,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不断改进。”林青武说,看着越来越多老人融入社区养老,年轻人也感受到了工作的成就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会把老人当作自家长辈,继续做好服务,让老人们更加快乐”。
贫困户在增收中重拾信心
“我一直惦记着贫困地区的乡亲们,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远视察时的话,让正在脱贫攻坚一线的贫困户、扶贫干部倍感振奋。
“正是脱贫攻坚让我家看到了希望,找回了自信!”揭阳市揭西县山湖村贫困村民杨汉规说,这两年,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他家住上了新房,地里种上了苗木,残疾的儿媳妇也有了工作,“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杨汉规今年70岁,老伴74岁,全家7口人,儿媳妇因残疾没工作,生活的压力全靠儿子一人承担。全家人挤在一栋旧泥土房中,每逢刮风下雨,房梁都会摇晃。“以前总想建新房,但全家月收入仅约2000元,勉强维持生计,根本没有钱建,想都不敢想。”杨汉规说。
2016年,对口帮扶的广东省交通集团派出驻村干部,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钟汉宏了解老人的家庭情况后,制定了一套精准帮扶措施:在山湖村兴建苗圃场,让杨汉规的儿媳到苗圃场工作,每月工资约3000元;鼓励杨汉规种植绿化苗木,苗圃场包收购,每亩每年可挣约8000元;村里上马光伏发电项目,贫困户参与分红……如今,杨汉规全家不仅脱了贫,家里还有存款,去年又盖起了新房,“就算刮台风也不怕了!”老人喜笑颜开地说。
“针对村里的实际,我们采取精细的帮扶措施,让政策切实落到贫困户身上,让贫困户在增收中获得信心。”钟汉宏说,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惦记着贫困地区的乡亲们,总是给大家加油打气,这让扶贫干部们充满信心,“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清远市连州三水瑶族乡新八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罗建华也充满信心。罗建华是清远监狱原十一监区教导员,从2009年起,先后三轮在扶贫一线奋斗。进驻新八村以来,他带领村民种植茶叶、红桃、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发展特色养殖和农家乐旅游,村民腰包鼓起来,踊跃捐资修路,统一粉刷墙面,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越来越幸福。“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我一定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带领村民把新八村建设得更好。”罗建华说。
乡村振兴获得发展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时指出,要下功夫解决广东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力度更大一些,措施更精准一些,久久为功。要坚持辩证思维,转变观念,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这引起广大乡村干群的共鸣。
“莫大的鼓舞!”这两天,“80后”返乡青年郭锐心中斗志又昂扬了几分,更坚定了回乡村创业的选择,“生态农业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有很大的可为空间”。
郭锐是广州从化区银林村人,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后,他放弃研究所的高薪工作,返回家乡经营有机农场。而在10多年前,有机农业还是新词,想要推广并不容易。如今,随着绿色理念的普及,郭锐农场生产的有机食品销路越来越广,村里不少老农都来向他取经。
“乡村振兴离不开青年的奋斗。”郭锐说,他会一如既往地扎根土地,用绿色理念带动乡村振兴,带动更多青年返乡创业致富,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梅州市蕉岭县三圳镇九岭村村支书徐文坚感觉干劲十足。“我们正深入思考怎么把资源利用好,更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徐文坚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对偏远农村的重大意义。
九岭村是我省第一轮省定贫困村,过去人均年收入约4000元,经过帮扶,到2013年,80户贫困户稳定脱贫,人均年收入能达到近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9.1万元。近年来,该村紧抓乡村振兴机遇,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莲子等特色农业,目前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
“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村里的变化,打心眼里感到高兴。”徐文坚说,发展让更多群众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接下来,村里将集中打好红色旅游、长寿之乡、美丽乡村“三张牌”,吸引大量城市资源到农村,把过去的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作为乡村振兴“领头雁”,汕头市潮南区仙城镇仙门城社区党委书记赵元廷对推进乡村振兴也充满信心。仙门城有3万多户籍人口,是人口大村,过去因地理位置偏远,乡情复杂,发展滞后。近年来,在创文和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下,赵元廷等社区领导班子,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动乡贤捐资1亿多元,同步推进社区8个自然村的新农村建设。
“公共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得到根本改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蹭蹭地往上升。”赵元廷说,他们还将创新思路,全力推进陈仙公路、柏翘大道改造升级,新建仙门城大道、仙门城社区公园、农贸市场等,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创新形式增强
中华文化生命力
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视察的信息刷遍朋友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关怀粤剧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情况,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从业者的巨大鼓舞,我们很振奋,对未来充满信心!”广东粤剧院演员邱小娜激动地说。
“我们曾经历过低潮,这些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们经常开设粤剧讲座,面对面与大家交流。每当看到学生们渴望了解粤剧的眼神,身为一名文化传播者,我就感到很幸福。”邱小娜说,自2016年以来,她们在星海音乐学院开设有关粤剧的课程,将传统艺术带入校园,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这两天,邱小娜手机的微信不断传来群聊的信息,同行们积极探讨如何更好地弘扬粤剧艺术。“粤剧是广东文化精粹,我们要不断创新表现形式,让传统艺术更加贴近市民,获得强大的生命力。”邱小娜说。
同为中华文化传播者、身在大洋彼岸厄瓜多尔的暨南大学中文教师王冕,在手机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到暨大视察的消息后,“兴奋得一晚都没睡,引起很强烈的共鸣”。王冕是暨大学生,毕业后成了该校华文学院一名中学教师,外派南美洲工作两年来,一直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
“世界希望了解中国,中华文化是中国连接世界的重要纽带。”王冕说,这些年,中华文化的传播有效促进了当地群众与中国的沟通。一位名叫Sharon的学生,自从学了中文后,把该国的虾等产品大量卖到了中国,“去年她第一次到中国,兴奋得不得了。”
每当看到学生的中文水平提高,王冕都要开心好几天。目前,中文在当地逐渐成了“明星外语”,暨大与当地一所学校合作开设的中文课,第一学期就吸引了近200名学生。“我感受到了重任,但充满信心!”
迎着发展的
浪潮奋斗追梦
“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港珠澳大桥开通的那一刻,我感到很自豪!”中建钢构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项目综合工长胡从柱感叹道。作为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之一,他曾在岛上施工两年,珠海口岸项目主体工程完工之后,他就被调去了新建设项目,“早上通知,收拾好行李,晚上就到另一个地方了,都还没来得及和大桥告别。”胡从柱说,港珠澳大桥通车后,有机会他要带家人去走一趟。
来粤创业的香港青年罗伟特,对港珠澳大桥带来的发展机遇充满期待。8年前,正在香港读中六的罗伟特,跟同学演了一出话剧,带大家认识港珠澳大桥,了解大桥给香港居民带来的机遇和变化。那时的他没想到,自己竟真和港珠澳大桥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毕业时,不少同学对珠三角还不太了解。这些年粤港交流日趋紧密,越来越多香港人来广东学习、创业。”罗伟特就是其中之一,2016年2月,他和梁立锋、谭慧敏三位香港青年带着创业计划书来到内地,在江门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落脚,开展鱼菜共生的有机水培课题研究。
罗伟特时常往返于香港和江门两地。过去,从项目基地出发,经虎门大桥到深圳过关,再回到香港家中,要花6个小时左右。如今,他从江门到珠海,走港珠澳大桥到香港,大概3个小时就可以到家,时间缩短了一半。“3个小时行程,感觉还在家旁边,距离感小了很多。”他相信,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开通,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技术、资本等将深度融合,给年轻人带来更多发展机遇,我们要潜心研究,用奋斗来抓住发展良机。
归家创业的广州“90后海归”赖锡志对发展乡村旅游同样充满期待。“粤港澳地区的市民互动走访频率将大大提高,生态旅游的市场需求更旺盛。”5年前,赖锡志从美国回到家乡增城区小楼镇二龙山开发生态旅游,迈上创业之路。结合园区的自然特色,赖锡志打造了“五月雪”、客家油桐花节、“乌榄节”等特色景点和项目,吸引了诸多游客,平时景区客房入住率维持在八成以上,有力地带动了周边村民致富。“我们抓住机遇,离梦想越来越近,大家都很有奔头”。
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业珅 金祖臻 陈彧 朱红鲜 吴扬 欧楚欣 泠汐 沈丛升
见习记者 王越莹 刘珩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